电话:0556-5537370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人力管理

避免员工辞职,涨工资并不是唯一的办法

来源:皖江人才网 时间:2024-05-03 作者:皖江人才网 浏览量:

自从李刚冲冠一怒离职后,他就陷入了反思。自己是这场双败结局的始作俑者,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难道是分钱的问题?并不是,每月的工资都如期发放,至于年底的考核奖金没到期自然不算。
难道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显然也不是,自己连新工作单位都没找,根本谈不上为高薪跳槽。
是沟通不到位吗?似乎也不是,即使挂着“总经理”的名头,很多工作也都在及时汇报和请示。
难道是信任问题?但发生的不信任事件,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如果是自己的情商与逆商有问题,但这是问题的根本吗?如果让自己再次选择,自己似乎仍会义无反顾地离开。
难道是老板做得不对?似乎也不是,从《总经理辞职信的回复》就能看出老板的困惑和纠结,为了企业的安全运营一直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会有什么错?
虽然说不清自己的离开对企业是好是坏,但从老板挽留的态度看,他也不想让自己离开。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也不是自己期望的结果。
后来网上公开了《一位人资总监的辞职之殇》和《一位老员工对<人资总监辞职之殇>的回复》,评论数万条,但莫衷一是,甚至分成了两大阵营。
从双方各自的角度看,似乎谁都没有错,那为什么正确的逻辑却得到了一个双方不期望的结果?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李刚之前自以为傲的留人办法用到自己身上,居然无效。
自己在负责人资部时,留人的主要措施也是常规的制定个人目标并进行职业规划,然后确保利益分配时考核公正。而自己这次离职,显然与考核、规划没有关系。根据自己接触到的很多职业经理的离职情况来看,大多与自己的情况类似。
那么,员工决定离职的那一刻都在想什么?如果自己是老板或人资经理,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企业中常见的现象是,企业这艘船在海里劈波斩浪,老板是拼尽全力掌舵的船长,身体已演化成船体的一部分,与船同在;员工是岸边的纤夫,即使人在船上,遇到风吹草动时,也会立即弃船逃生。
轮船行驶在前途未卜的大海上,悖论一直与船同行。“船长”需要的是船员拼命划桨,干出成果,利润不断增长,“船员”要的是钱多活少离家近;“船长”希望船员理解企业经营的困难,“船员”则希望老板体恤自己生活的不易;“船长”想让船员把划船当成事业来做,“船员”在想“船是你家的,少来忽悠我”,于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二者各自盘算着小九九,在没有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却各自不切实际地期望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同对待一个孩子,老板是孩子的母亲,员工就是母亲雇来的保姆。母亲总期望保姆能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而不仅仅停留在“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但发现保姆这个外人就是用心不够,而母亲要为这个孩子的终极未来负责,因此就很难放心、放手。
而保姆认为,没有几个保姆愿意费心费力,当某一天自己的阶段性价值失去后,利益还有保障吗?因此打工就是打工,差不多就行,怎么可能像母亲一样动用自己的所有资源来培养雇主的孩子?即使孩子未来飞黄腾达了,还会记得反哺保姆吗?也许那时早已天各一方。所以一旦感觉不好,就会立即另择明主。员工和老板就在这种纠结中维持着脆弱的关系。
李刚想起了一个故事:
英国一位哲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问两个人:“如果我给你们一百英镑买你们的老婆,你们卖吗?”两个人同时摇头不答应。
随后他又问这两个人:“如果我给你们一百万英镑买你们的老婆,你们卖吗?”一个依然摇头,另外一个人想了想,点了点头。
他继续问那个摇头的人:“如果我给你一亿英镑买你的老婆,你卖吗?”这个人终于点了头。
这说明,任何决策的取舍,都是两种力量的博弈,单从离职这件事本身而言,只要成本足够高,就能影响到个人决策。人性决定了投入越多、越难得到,往往越去珍惜。这同样也是一些著名的企业在面试时,故意将面试环节设计成六七轮的原因之一。
如果企业是自家的,自己还会这么任性离开吗?
李刚反复思索着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最后终于想明白了:在留人上,之前采取的措施是“正向的”拉动,方法停留在“疏”上;而离职的本质是一种反向的“运动”,需要的是“堵”。因此,最应该考虑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员工才不会离职”,然后再疏堵结合。
从情感的角度讲,离职有两类情形:
一类是感性的,内心感觉“受不了了”的离职,自己就属于此类。当很多的“不舒服”积聚多了,一旦出现某个导火索,就会立即引爆离职。其实核心在价值观的不同。
另一类是理性的,情形会比较多。例如,该公司不值得继续投入、待遇不能兑现、发展受限、缺少认同和成就感、有更好的机会出现等。
要想让核心员工身心都留在“船”上,不再隔岸观船,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这就首先要识别是不是“同船人”,然后让他们上了船就不想下去,想下也不会那么容易。这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人的问题。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不会离职?这要从七个方面考虑:
1.
识别价值观分歧者
留人应该从招聘开始,在招聘前就要考虑哪些人该进入企业,哪些人不该录用,免得投入了招聘、行政、培训等大量的成本才培养出来的核心员工,最终却发现自己在为“他人做嫁衣”。而识别的方法,则是考察价值观是否匹配。
价值观的概念比较抽象,简单说就是对问题的重要度排序,你考虑客户第一,他考虑利润至上;你考虑质量优先,他认为成本为重;你提倡奉献奋斗,他追求个人利益;你倡导以人为本,他认为集权高效。
当遇到这种价值观不一致的应聘者时,哪怕对方再优秀,都不应该被录用。价值观并没有对错,但如果双方价值观相反,对方随时可能会中途“撂挑子”,关键是在职期间有可能割裂企业积淀的文化。
2.
留下那些“同船者”
在涉及留人制度前,首先需考虑哪些人该留。根据80/20原则,为企业创造80%价值的往往是那20%的员工,因此只需考虑如何留住这20%的核心员工,然后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放到他们身上,而不是全员。
这可以利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那些要素,来设定星级评定体系。譬如,绩效考核分数、创造发明、重大贡献、合理化建议、优秀员工资格,甚至出勤率、加班等,经过这种星级评定的方法筛选,这既识别出能力与价值贡献的区别,也解决了所有员工晋升的方向和通道,还解决了公平竞争的问题。
3.
减少情绪化离职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在日常工作和管理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矛盾和摩擦。如果不提前解决由此带来的情绪问题,就意味着存在着离职隐患。“不得不去上班”与“盼着去上班”,自然会产生两种结果。
这可以参考阿里的“政委”思路(中小企业无需专职)。简单有效的办法是,由直接主管来提供部属的思想动态,高一级的管理者来谈心沟通,让员工的情绪提前发泄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对三星级以上的员工则可定期组织茶话会等。
必要时,可以建立一个情绪发泄的绿色通道。譬如,聘用第三方的咨询机构,专门解决核心员工的“情绪危机”。
4.
形成命运共同体
为了组织利益而要求员工牺牲个人的利益是不可能持续的。因此,要想破除员工的“保姆”心态,就要将企业、老板和核心员工这三者共同“捆绑”到一条船上,变成一个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可以考虑利用“在岗股”的利益分配模式,来实现彼此长期合作并全力以赴实现目标。
“在岗股”的含义是,只要员工在岗,每年都会根据企业效益进行利润分红和配股,但以任何原因离职,股权都会自动失效(离职时可以根据合作的年限,如3年、5年、10年等分阶段计算在岗股折算现金的比例,并退还个人现金投入的部分),让核心员工既有长期奋斗的动力,又有能解除后顾之忧的保障。
在岗股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一旦企业遇到风险,譬如现金流出现问题,如果每人投入10万元就能避免自己的100万元在岗股“打水漂”。权衡利弊后,这些核心员工可能就会主动选择以小搏大。
心不在船上,就永远不会全力以赴。因此“在岗股”必须有个人现金的投入,因为一个人投入后的心理会跟“白捡来”的完全不同。这也是让职业经理先投资再授权,大多职业经理不肯的原因,因为要随时准备“跑路”。
5.
值得为企业付出
要给员工敬业和奋斗的理由。这可以结合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根据绝大多数核心员工所处的需求层级,制定整体的人力资源政策。
譬如,当核心员工大多处在3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等待每月的工资支付房贷时,企业对其讲理想、成就与情怀就没多大的作用了,他需要的是用工资解决明天的生活问题;
当面对的是一帮刚毕业不久,经济压力不大的群体时,你把待遇提得再高,只要缺少了人本关怀和自由奔放的空间,离职率照样会居高不下;
当面对的是一些高能力、高薪的群体,如果他们缺少了能力发挥的平台,不能获得信任和成就感,离职也是迟早的事……
了解员工的想法,可以搭建以奖励为主的合理化建议平台,收集员工的意见,然后进行分类整理,主要分析、解决那20%的高价值员工的诉求。
6.
识别离职动态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员工的思想动态,作为主管要明察秋毫,一旦有离职动向,迅速采取弥补措施。
根据行为心理学,员工离职前会出现以下几种预兆:
会议上沉默不语、征求意见时都说“行”、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然下降、工作效率变低、对团队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接受新任务、工作纪律散漫、时常比较公司、经常抱怨和争执、频繁请假、询问年终奖金和休假政策、打听社保缴纳时间、不时接听私人电话、经常往家搬东西、催促报销、集中归还所借物品催缴自己借出物品等。
这16项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想法萌生到正式决定,再到采取行动找好下家,最后到无法挽回。针对每种状态,要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7.
增加离职成本
一个人离职决策的过程,往往是一种收益与损失博弈的过程。
根据离职的可能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挽回的,一类是无法挽回的。
无法挽回的,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或对企业没有信心,已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此时的思想工作对他们毫无作用,这时最好的做法是做好离职访谈,通过他们离职的原因,深刻反思企业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对“犹豫型”的离职者就要让他离职损失最大化,让其望而却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重构核心技术和管理岗薪酬体系。在设计核心岗位的薪酬体系时,可以将其薪酬分为三部分,当月薪酬+季度奖金+年终奖金。除了当月薪酬外,对季度和年度部分原则上滞后发放,或者将年底部分转化为股份,利用在岗股进行制约。也就是一旦离职,之前所有非缴纳现金部分的股份归零,这种长期收益的损失,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
培训投入金额化。将核心岗位的技能类培训,转化为企业的金额投入,每次培训都入档保留,并提前在合同中体现。一旦离职,这些投入将转化为离职成本,同时在培训协议中约定必要的服务年限。
建立福利依赖体系。完全靠高工资留人,是最无能的人资经理的懒办法,薪资往往能上不能下,企业不堪负重,也很难永保第一。而福利的作用恰恰可以弥补员工的稳定心理,其作用不能激励,但能“保障”。
因此,可以每月或阶段性选择不同的冲刺目标,奖品最好是员工日常的用品,譬如牙膏、牙刷、米面醋等,一旦形成依赖后突然中止,会让其有很大的失落感。因为员工离职比较时,痛点对决策的影响会更大。
对离职者而言,收益最大的是进入同行业,这也会对原来从业的企业造成不小的麻烦。因此,让离职后收益最小化的措施之一是竞业限制,一旦进入同行业,付出的代价让其望而却步,从而收回跳槽的想法。
留人的道、术之用,存乎于心。取予之间,显示出掌舵者的格局与大智慧。
东汉末期,有一个著名的学者、评论家名叫许劭,他不仅以才华出众为人推崇,而且以评鉴世事闻名当世。
他在远见卓识的《予学》中说,“人皆有图也,先予后取,顺人之愿,智者之智耳。”(人活在这世上,都是有追求和企图的。先给予然后获取,先顺从他的心理愿望,这才是智者的智慧所在。)
“强者不予,得而复失。”(得势的人不肯给予他人,目前的所得将来也会失去。)
但做企业并非是慈善机构,也不能一味迁就员工的高福利,既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又要量入为出,可方寸之间,又有几个能像缔造华为帝国的任正非拿捏得那么精准?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皖江人才网 皖ICP备2021000074号 公安备案号:34080202000488

地址:安庆市迎江区皖江大道77号紫峰大厦B座 EMAIL:wjc@wjjob.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254 人力资源证: X(2021)3408020007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