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56-5537370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人才市场推荐

安庆市荣获“2010-2011年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市政府”称号

来源:皖江人才网 时间:2024-05-06 作者:皖江人才网 浏览量:

采取七项举措 寻求七个突破

安庆市荣获“2010-2011年全省就业工作

先进市政府”称号

614,安庆市政府被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授予“2010——2011年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市政府”称号。

两年来,安庆市坚持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把促进就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和“就业质量推进年”为抓手,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健全就业援助长效制度,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2011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100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180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8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一、以建立目标责任为载体,在落实目标任务上求突破

安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列入市政府惠民利民工程。一是建立市级领导重大问题协调制度。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议多次研究协调就业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研究部署年度就业工作和申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二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各项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坚持严格考评,兑现奖励。三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制度,加强推进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配合力度。先后建立健全了人社、财政、人行小额担保贷款三方协调机制;人社、发改、招商、经信、商务五部门产业发展和劳动力需求协调机制,实现了部门协作联动,信息互通。四是落实督促检查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人社部门、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创业园区、社区调研,直接与创业人员零距离对话,现场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二、以发展经济拉动就业为着力点,在增加岗位实现就业上求突破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上新项目扩大就业。积极把握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把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新的增长点。申洲纺织、安徽永安电子科技、安庆苏果超市等一批企业和重大项目先后落户,新增就业岗位6000多个。二是实施园区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各类省级园区、乡镇功能区和企业园区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适时组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促进就业课题研究,积极推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就业。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迅速扩大。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政策的落实,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明显。四是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主渠道作用。强力推动公共就业人才市场建设,在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对接服务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开展市场招聘、网上招聘等活动。两年来,仅市人力资源市场就开展招聘活动386场,进场招聘单位达1.1万家,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的约2.98万人次。

三、以落实优惠政策为抓手,在鼓励扶持创业上求突破

为更好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倍增效应,市人社、财政、工商、地税、国税、人行等部门密切配合,全方位地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一是落实税费政策。各级税务部门加强税务优惠政策宣传,认真落实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工商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为421户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等办理个体、私营企业执照,免收各类登记费9422元。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运用财政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失业人员就业。2011年,全市共筹集资金15821.1万元,使用就业资金17042.4万元。三是落实贷款政策。实现政府、银行双重目标责任管理,建立联席会议和月通报制度,简化程序,实行限时办结制。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安排的担保基金累计达5635万元,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共5474笔,累计发放金额37000.1万元,直接扶持5743人创业。

四、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求突破

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实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均等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大力开展就业服务。一是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创业培训进高校”等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坚持把服务承接产业转移作为重点,通过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岗位对接、开展技能培训、督促签约参保等措施,大力改善全市务工环境,促进富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二是组织外出招聘活动。先后与皖北、芜湖、马鞍山等地开展岗位对接活动,帮助求职人员与企业供需见面,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三是开展企业用工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你用工我服务”、“走进企业五个一”活动。全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干部深入20多个园区共结对联系了157家企业,召开座谈会80多场次,发放问卷调查表5000多份。四是认真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积极主动做好每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邀请国家人社部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加强对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跟踪指导。2011年,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首次直报中被评为五星,受到人社部通报表扬。五是加快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先后开发使用了就业统计、职业培训、社会保险补贴等软件。《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管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受理等业务,均已实现市、区、街道、社区连网,动态跟踪管理。

五、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在统筹推动上求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统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大重点群体人员的就业。一是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和就业见习活动,落实求职补贴、组织现场招聘和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快速便捷的就业服务。2011年组织召开了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推进会暨市级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并为641名应届贫困高校毕业生提供求职补贴32.05万元。二是推动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依托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工作站,通过实时传递发布招聘信息,设立求职报名热线,组织现场招聘、提供送岗上门等服务,引导农村劳动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截至2011年,全市农民工转移就业累计达148.2万人,其中当年新增转移就业6.4万人。三是做实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工作。市委、市政府连续6年将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纳入市民生工程,把帮扶困难人员就业与创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就业帮扶,采取专场招聘送岗位、就业培训送技能、结对帮扶促就业等举措,仅2011年全市就帮扶4876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六、以职业培训方式转变为动力,在提高培训质量上求突破

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为目标,以面向市场、定向培训、突出技能、长短结合为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能培训,实行“三轮驱动”。一是失业人员培训,实行滚动培训。在培训专业设置上,制作培训意向征求表,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在培训方式上实行学员自定时间制度,以“插班”培训的方式进行滚动实训。二是农民工培训,实行培训下延。各县(市)乡镇积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推荐工作,将辖区有就业愿望、缺技能的劳动力推荐到培训机构参加技能培训,实行培训服务下延,开展送教下乡、送教到农户活动。2011年,全市共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26618名。三是技能提升培训,实行校企合作。20117月,全市开展“技能培训进园区、校企合作促发展”活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训”等形式,直接为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活动期间,市本级共组织9家企业与培训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共培训1600多人。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训”等形式,不仅直接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也增强了职业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做到“学校跟着企业走,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

七、以创业型城市创建为主线,在创业带动就业上求突破

一是抓创业培训。在全面普及SYB(创办企业)培训基础上,积极推动创业意识和创业模拟实训。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组织创业培训6820人。二是抓创业服务。着力推动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建设,不断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2011年安排选送了336人参加了省创业培训师资班培训。加强专家志愿团队伍和创业项目库建设,专家志愿团扩大到103人,创业项目400多个。积极推进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全市累计建立200多个就业见习基地,23家创业实训基地,先后为1600多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为1000多名创业培训合格人员提供创业实训。三是抓创业平台。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规范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低租金、零收费、一站式服务的创业环境。采取政策规范、交叉互查的形式推动各类园区服务能力,有效规范提升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的孵化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农民工创业园41个,就业创业园、街23个(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5个。各类园街安置创业实体797家,吸纳带动各类人员就业达2万多人。全市共有13家农民工创业园和3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认定为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和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皖江人才网 皖ICP备2021000074号 公安备案号:34080202000488

地址:安庆市迎江区皖江大道77号紫峰大厦B座 EMAIL:wjc@wjjob.com

ICP经营许可证:皖B2-20210254 人力资源证: X(2021)3408020007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